生产性粉尘分级及分级管理原则
1、分级原则与基本要求
1.1、分级基础
分级应在综合评估生产性粉尘的健康危害、劳动者接触程度等的基础上进行。劳动者接触粉尘程度应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浓度、劳动者接触粉尘的作业时间和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综合判定。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应在正常生产状况下、工艺及原料无改变时,进行让续3个工作日监测。
1.2、分级前的准备
对于存在或产生生产性粉尘的作业进行分级。可根据现场巡查,工作场所生产性粉尘的性质和产生过程、分布范围辨识,以及采取的控制和防护措施,结合对既往尘肺发病和事故资料的分析后确定。作业分级应与日常监测相结合。
1.3、分级结果和效果评估
应定期对作业分级结果和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连续3次定期监测发现劳动者接触的粉尘浓度有变化,提示可能与原分级结果不一致的,或因生产工艺、原材料、设备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分级,并提出新的预防控制措施和建议。
1.4、分级资料管理
1.4.1、分级完成后应编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报告书,报告书的内容应包括分级依据、方法、结果以及分级管理建议和应告知的对象
1.4.2、分级结果应告知用人单位负责人、管理者和相关劳动者。
1.4.3、分级过程的全部资料应归档保存。
2、分级依据
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的依据包括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等要素的权重数。
2.1、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M)的分级和权重数(Wm)取值见表1。
表1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分级和取值
游离 SiO2含量(M),% | 权重数(Wm) |
M<10 | 1 |
10≤M≤50 | 2 |
50<M≤80 | 4 |
M>80 | 6 |
2.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B)分级和权重数(Wb)取值见表2。
接触比值(B) | 权重数(Wb) |
B<1 | 0 |
1≤B≤2 | 1 |
B>2 | B |
2.3、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和权重数(Wl)取值见表3。
体力劳动强度级别 | 权重数(WL) |
Ⅰ(轻) | 1.0 |
Ⅱ(中) | 1.5 |
Ⅲ(重) | 2.0 |
Ⅳ(极重) | 2.5 |
3、分级级别
生产性粉尘作业按危害程度分为五级:相对无害作业(0级)、行动水平作业(Ⅰ级)、轻度危害作业(Ⅱ级)、中度危害作业(Ⅲ级)和高度危害作业(Ⅳ级)
4、分级方法和计算
4.1、分级指数G按式(1)算。
G=Wm*Wb*Wl
式中:
G一一分级指数;
Wm一一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磁含量的权重数;
Wb一一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职业接触比值的权重数;
Wl一一劳动者休力劳动强度的权重数。
4.2、根据分级指数G,将生产性粉尘作业分为如下五级,见表4。
表4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分级指标 | 作业级别 |
G=0 且 B≤0.5 | 0 级(相对无害作业) |
G=0 且 B>0.5 | Ⅰ级(行动水平作业) |
0<G≤6 | Ⅱ级(轻度危害作业) |
6<G≤16 | Ⅲ级(中度危害作业) |
>16 | Ⅳ级(高度危害作业) |
4.3、测得生产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和体力劳动强度分级后,也可直接查阅表5进行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
表5生产性粉尘作业分级表
游离 SiO2 含量(M) | 体力劳 动强度 | 粉尘的职业接触比值权重数(WB) | |||||||
≤0.5 | >0.5,<1 | ~2 | ~4 | ~6 | ~8 | ~16 | >16 | ||
M<10 | Ⅰ | 0 | Ⅰ | Ⅱ | Ⅱ | Ⅱ | Ⅲ | Ⅲ | Ⅳ |
Ⅱ | 0 | Ⅰ | Ⅱ | Ⅱ | Ⅲ | Ⅲ | Ⅲ~Ⅳ | Ⅳ | |
Ⅲ | 0 | Ⅰ | Ⅱ | Ⅱ~Ⅲ | Ⅲ | Ⅲ | Ⅳ | Ⅳ | |
Ⅳ | 0 | Ⅰ | Ⅱ | Ⅱ~Ⅲ | Ⅲ | Ⅲ~Ⅳ | Ⅳ | Ⅳ | |
10≤M≤50 | Ⅰ | 0 | Ⅰ | Ⅱ | Ⅱ~Ⅲ | Ⅲ | Ⅲ | Ⅳ | Ⅳ |
Ⅱ | 0 | Ⅰ | Ⅱ | Ⅲ | Ⅲ~Ⅳ | Ⅳ | Ⅳ | Ⅳ | |
Ⅲ | 0 | Ⅰ | Ⅱ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
Ⅳ | 0 | Ⅰ | Ⅱ | Ⅲ~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
50<M≤80 | Ⅰ | 0 | Ⅰ | Ⅱ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Ⅱ | 0 | Ⅰ | Ⅱ | Ⅲ~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
Ⅲ | 0 | Ⅰ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
Ⅳ | 0 | Ⅰ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
M>80 | Ⅰ | 0 | Ⅰ | Ⅱ | Ⅲ~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Ⅱ | 0 | Ⅰ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
Ⅲ | 0 | Ⅰ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
Ⅳ | 0 | Ⅰ | Ⅲ | Ⅳ | Ⅳ | Ⅳ | Ⅳ | Ⅳ |
5、分级管理原则
应根据分级结果对生产性粉尘作业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一旦作业方式或防护效果发生变化,应重新分级。5.1、0级(相对无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对劳动者健康不会产生明显影响,无明显健康效应,应进行一般危害告知,继续保持目前的作业方式和防护措施。
5.2、Ⅰ级(行动水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劳动者显著接触粉尘,应进行危害告知,密切关注工作场所粉尘浓度,采取定期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等行动。
5.3、Ⅱ级(轻度危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可能对劳动者的健康存在不良影响。应改善工作环境,降低劳动者实标粉尘接触水平,并设置粉尘危害及防护标识,对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采取定期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健康监护等行动。
5.4、Ⅲ级(中度危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很可能引起劳动者的健康危害。应在采取上述措施的同时,及时,及时采取纠正和管理行动,降低劳动者实际粉尘接触水平。
5.5、Ⅳ级(重度危害作业):在目前的作业条件下,极有可能造成劳动考严重健康损害的作业。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作业点设置粉尘危害和防护的明确标识,劳动者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使劳动者实际接触水平达到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对劳动者及时进行健康体检。整改完成后,应重新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卫生评价。